mg游戏 |
|
中國農業在過去幾十年里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營養不良、慢性疾病以及日益凸顯的環境問題仍是發展道路上的挑戰。在國家戰略層面,習總書記提出要確保中國在2020年全面脫貧;十八大提出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十九大將鄉村振興戰略寫入黨章,明確了新時代農業農村改革發展的重點;十九大報告亦明確指出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在健康方面,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健康中國2030”綱要,將“健康中國建設”納入國家發展戰略。這一切都表明,中國已經開始將人類健康與地球健康的雙贏納入發展議程。一個包容的、可持續的、兼顧食物、營養、氣候變化等多重挑戰的新型農業食物系統將有助于實現這一系列目標。而這也要求,相關研究要打破傳統學科邊界,構建一個跨學科、跨領域合作的合作平臺。 全球食物經濟與政策研究院(Academy of Global Food Economics and Policy ,AGFEP)將構建跨部門、多學科的研究體系,圍繞糧食和營養安全、環境可持續、氣候變化、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等關乎全球與國家發展命脈的重要議題進行研究,致力于建設世界一流智庫。
(一)成立背景
中國與世界在眾多發展問題上早已緊密相連,中國也積極參與到國際發展、農業、食物安全等問題的全球治理中。中國積極參與 “南南合作”,發起“一帶一路倡議”,加強與亞、非、拉地區的投資合作,為這些地區的糧食和營養安全、 經濟、環境、社會可持續等帶來了重要發展機遇。在2015年聯合國大會上,習近平主席呼吁要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承諾中國將在可持續發展之路上繼續作出自己的貢獻,并幫助發展中國家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實現世界的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同年氣候變化巴黎大會上,習主席進一步指出要建立合理、公平、有效的全球機制以應對氣候變化。正如新冠肺炎疫情等全球公共突發事件,給中國和全球都帶來了嚴重沖擊,需要加強全球協作,分享經驗和做法。習近平主席倡導國際社會團結合作戰疫情,共同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這一切都意味著中國發展的經驗、歷程與智慧都越來越多地與國際接軌,而相關的研究則應該立足中國,面向全球。 在此背景下,全球食物經濟與政策研究院 (Academy of Global Food Economics and Policy , AGFEP, 以下簡稱“研究院”) 將致力于建設世界一流智庫,構建一個跨部門、多學科的研究體系;圍繞糧食和營養安全、環境可持續、氣候變化、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等關乎全球與國家發展命脈的重要議題展開研究;以學術研究為核心,人才培養與國際合作并舉;從對內和對外兩個層面入手,為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政策提供咨詢建議,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國家戰略提供支持;出版國際一流學術刊物,通過在國際頂尖期刊上發表文章、參與國際大會等方式傳播研究成果,構建研究院與國際學術交流的橋梁。
(二) 研究院特色
1.國際視野與中國實踐緊密結合
“立足中國,放眼全球”將是研究院一以貫之的戰略方針;不僅為國家政府提供與時俱進的決策建議,同時“引進來,走出去”,通過主持各項國際國內學術交流活動等,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國家戰略提供支持。
2.跨部門、多學科的研究體系
隨著各類發展問題之間的關系愈加緊密,農業食物相關的經濟政策研究必然走向“跨界合作”。研究院將致力于構建“跨部門、多學科”的研究體系,推動相關學科的交叉融合,創辦食物經濟與政策領域世界一流的學術期刊,開創這一領域的先河。
3.培養人才的學術能力與國際合作能力
促進青年學者與國際學者間的交流,為學術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培養青年學者在國際頂尖期刊——尤其是跨領域的期刊(如Nature, The Lancet等)上發表高質量文章;同時將學生的學術研究與成果影響作為研究院的工作重點之一,以國際一流水平為要求,培養學生嚴謹的思維與獨立思辨的能力,重視數據分析和前沿研究方法能力的培訓,為中國培養國際人才。 4. 協作與成長并重的管理機制 鼓勵研究院內部不同的工作小組、研究院與中國農業大學其他部門及中國農業大學外的其他機構間開展積極合作,為研究院成員提供激勵機制,尤其為青年學者提供成長機遇,最大限度地發揮人才優勢,用最有效的方式實現研究院的使命。
(三) 研究領域
在未來 5-10 年,研究院將著眼于以下五個方向的研究,并依據具體發展趨勢,將研究拓展到其他領域:
1. 重塑全球和中國農業食物系統
打破傳統邊界,結合食物、營養健康、環境資源、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等多層需求,重新定義農業及相關研究,并利用科技、政策與制度創新構建一個新型的、包容的、可持續的農業食物系統,實現人類健康與地球健康的雙贏。
2.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戰略規劃
與 “一帶一路倡議”和“南南合作”相關的國家政府及組織展開密切合作,收集第一手數據,建立一個關于糧食營養安全、環境、氣候變化、社會經濟發展的全球數據庫;構建經濟計量模型,測算投資回報率并評估投資對當地經濟、糧食營養安全、環境等諸多方面的影響,設置投資優先序,為中國在當地的直接投資提供有科學依據的政策建議,創造雙贏局面。
3.中國與全球發展經驗和借鑒
總結中國在糧食營養安全、農業農村發展、經濟轉型等方面經驗與特點;并通過長期深入的國際合作,收集其他國家的發展案例,建立系統的案例研究分析框架;總結國際發展經驗和教訓,為各國發展提供相互借鑒。
4.突發公共應急事件的管理研究
及時跟蹤中國和全球的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的發生和動態變化,包括動植物疾病、人類傳染病、自然災害和政治沖突等,研究和評估重大突發公共事件對地區、國家和全球食物安全和食物系統的影響和應對措施,總結中國和全球在應急事件管理中的成功經驗和教訓,為政府科學決策提供參考。
5.食物-經濟-環境-健康模型研究
構建包括農業食物經濟、宏觀經濟、水資源和土地資源、氣象和營養健康和疾病等大數據數據庫,開發經濟、環境和健康跨學科一體化的中國-全球模型系統,建立食物生產和消費與環境、營養健康間的相互影響路徑和機制,應用于定量評估分析各種經濟和環境政策變化對中國及全球居民食物消費和營養健康、以及生態環境等的綜合影響,作為重要的研究工具為跨學科研究提供技術支持。
(四) 研究院院長
研究院院長樊勝根,現任中國農業大學經管學院講席教授。樊教授于2009年至2019年擔任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所長。1995年加入IFPRI后,對中國、非洲、亞洲和中東的食物安全與營養、農業發展戰略、扶貧發展戰略、公共投資、技術進步進行了廣泛的研究。近年來已公開出版專著20余部,發表論文和研究報告100多篇,SCI/SSCI總引2280次,他引2086次,CSCD/CSSCI總引213次,他引207次。其研究成果多次被世界銀行、聯合國等國際機構及發展中國家政府采用。
(五) 研究院主要成員
姓名 | 職稱 | 專業 | 研究方向 | 所屬單位 | 中心任職 | |
樊勝根 | 教授 | 農業與應用經濟學 | 食物政策 | 中國農業大學 | 院長 | |
司偉 | 教授 | 農業經濟管理 | 糖業經濟;大豆經濟;農產品貿易 | 中國農業大學 | 研究人員 | |
陳志鋼 | 教授 | 農業與資源經濟學 | 農業與食品價值鏈分析、食物營養健康政策模擬、減貧戰略、南南合作 | 浙江大學 | 研究人員 | |
方向明 | 教授 | 應用經濟學 | 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村社會保障、留守兒童健康 | 中國農業大學 | 研究人員 | |
張玉梅 | 研究員 | 農業經濟管理 | 農業政策與農產品市場分析 |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 | 研究人員 | |
白軍飛 | 教授 | 經濟學 | 消費與健康經濟;食品安全與政策;資源經濟學與可持續發展 | 中國農業大學 | 研究人員 | |
陳祁暉 | 副教授 | 應用經濟學 | 人力資本、發展經濟學、應用計量經濟學 | 中國農業大學 | 研究人員 | |
趙啟然 | 副教授 | 農業經濟學 | 發展經濟學、人力資本、農村基礎教育、營養與教育政策及評估效果等 | 中國農業大學 | 研究人員 | |
朱晨 | 副教授 | 農業與資源經濟學 | 食品消費,健康經濟學,遺傳經濟學 | 中國農業大學 | 研究人員 | |
張倩 | 副教授 | 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 | 自然資源管理與政策 | 中國農業大學 | 研究人員 | |
孟婷 | 講師 | 環境/能源經濟學, 消費經濟學,應用計量經濟學 | 農業資源環境經濟學 | 中國農業大學 | 研究人員 | |
馮曉龍 | 講師 | 農業經濟管理 | 農業資源環境經濟學 | 中國農業大學 | 研究人員 | |
王晶晶 | 講師 | 應用經濟學 | 消費經濟學,行為經濟學 | 中國農業大學 | 研究人員 | |
龍文進 | 講師 | 產業經濟學 | 勞動經濟、農村發展、社會性別 | 中國農業大學 | 研究人員 | |
陳俞全 | 講師 | 經濟學 | 產業組織論;食品經濟管理 | 中國農業大學 | 研究人員 | |
成思敏 | -- | 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 | 農業生態經濟 | 中國農業大學 | 科研助理 | |
金秋彤 | -- | 英語語言文學 | 英語第二語言教學 | 中國農業大學 | 行政助理 |
(六)研究院學術委員會成員
姓名 | 職稱 | 工作單位 | 研究方向 | |
樊勝根 | 教授 | 中國農業大學 | 食物政策 | |
唐華俊 | 研究員 | 中國農科院 | 農業科技政策 | |
張福鎖 | 教授 | 中國農業大學 | 植物營養 | |
陳君石 | 研究員 |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 | 營養與食品安全 | |
楊月欣 | 研究員 | 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食品研究所 | 營養學研究 | |
黃季焜 | 教授 | 北京大學 | 農業政策 | |
Uma Lele | 教授 | 國際農經學會 | 農業農村發展 | |
Joachim von Braun | 教授 | 波恩大學 | 食物政策 | |
Keijiro Otsuka | 教授 | 神戶大學 | 農業經濟 | |
溫思美 | 教授 | 華南農業大學 | 農業經濟 | |
鐘甫寧 | 教授 | 南京農業大學 | 農業經濟 | |
王 韌 | 研究員 | 中國農科院、深圳華大基因 | 國際農業發展,農業生物科技政策 | |
張林秀 | 研究員 | 中國科學院、 | 環境與發展 | |
聯合國環境署國際生態系統管伙伴計劃 | ||||
廖小軍 | 教授 | 中國農業大學 | 農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 |
(七)聯系方式
通訊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清華東路17號中國農業大學全球食物經濟與政策研究院
地址:中國農業大學東校區節約樓313室
郵編:100083
聯系電話:010-62737177